新聞資訊
2021-03-19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千年以后,走過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間,“海絲”遺跡依然隨處可見。相對于海上的“路”,腳下的路更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痕跡。作為“基建狂魔”,道路的發展串聯著我們的歷史和未來,也直觀影響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
在五、六十年代,我國的公路主要是砂石路,砂石料和粘土是最基本的路面材料。粘土作為路面結合料決定了路面必然是晴天揚土,雨天泥濘,不能全天候通車。
60年代,大慶原油的開發,使得渣油作為結合料代替了粘土。同時,石灰土材料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在這個階段,石灰土基層加渣油表處成了最主要的路面結構形式。
到了70年代,勝利油田孤島原油生產的道路瀝青作為結合料,與渣油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瀝青碎石結構、貫入式路面或上拌下貫式路面得到了發展,基層的石灰土已經考慮摻加碎石,碎石灰土成了公路干線的主要路面材料和結構。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偉大的經濟成果,其前提之一在于中國交通特別是高速公路的高速發展,而高速公路的高速發展其背后深層邏輯在于生產工具筑路機械的創新與發展。
(70年代的宣傳畫,滿滿都是時代記憶)
80 年代初期,我國開始進入了高等級公路建設的新時期。然而,當時瀝青混合料的攪拌生產極其原始和落后:以柴火為燃料,以炒鍋為容器,人工計量和攪拌。生產效率極其低下,成品料品質也不穩定,工作環境也極其惡劣。
當此極其困難之際,南方路機創始人方慶熙先生當年作為公路系統的一位機械專業人員,目睹此狀態,基于多年從事筑路機械的經驗,經過三年多的艱辛研發,獨創發明成功了首臺雙滾筒移動間歇式瀝青拌和機。
該發明極為巧妙地利用了中間自動反轉出料的功能,采用簡單的結構,徹底解決了既能連續又能間歇的極大難題,徹底保證了混合料的質量,并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其獨創的煤粉、渣油兩用燃燒爐,有效解決了當年國內無油可燒的困境。
整個生產過程中從進料到出料,完全是自動化生產完成,還配有簡易的除塵環保設備,基本上具備了現代化瀝青混合料攪拌站的雛形。該產品一經推出,迅速風靡全國,成為全國公路系統必備的生產工具,解決了國內 80-90 年代整個歷史時期的瀝青路面施工的機械化難題,實現了瀝青混合料生產從人工攪拌向機械化生產的跨越發展,成為共和國老一代公路人奮斗史中深刻的時代記憶。
在之后的近30年發展歷程中,南方路機不忘初心,始終堅持“做專做精,不斷創新”,在先后推出了LB型成品倉旁置式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GLB型成品倉底置式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RLB型瀝青廠拌熱再生設備、PLQ系列泡沫瀝青設備、連續式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連續間歇雙核一體式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等系列產品,南方路機瀝青設備逐步在環保、效率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適應了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
無論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美好愿景,還是“條條道路通羅馬”的通俗哲學,都反映出道路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正是因此,道路的發展與道路施工技術與裝備的改進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的。瀝青攪拌設備也經歷了飛速的巨變與發展,從人工攪拌時代到半機械化、逐步過渡到機械化時代,又迅速進入到智能化時代,并且仍然有巨大的發展進步空間。
南方路機在近30年的專業技術沉淀中,始終走在國內瀝青攪拌裝備研發制造的前列,秉承專注于攪拌、做專做精的理念,積累了瀝青攪拌設備豐富的經驗,先后獲得了 200 余項獨立研發、參與制訂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以技術為基,鋪就了一條瀝青攪拌裝備的研發制造之路。